
由“进校园”到“驻校园”传统戏曲火遍青春校
随着“戏曲进校园”政策不断推进、深化以及国家对美育、戏曲教育越发重视,大中小学的学生与戏曲之缘也越结越深,他们不仅是“戏曲进校园”的受益者,有机会接触、认识戏曲,更自发成为传统戏曲的传承者、传播者甚至是研究者。
“鉴今证古,舞台小天地;继往开来,天地大舞台。”听戏、唱戏的青少年,有了文化自信,自发地在天地大舞台中做传统戏曲的传承、传播者,将传统戏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。
戏曲成为进入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入口
“我不会有学京剧挤占孩子学习其他科目时间的顾虑,京剧基本功也算是体育锻炼的一种,不但能让他强身健体,而且现在‘站如松,坐如钟,行如风,卧如弓'。孩子还变得更加自信、开朗,经常给同学们分享京剧的知识。”乌达木妈妈说。
学校内,与美育、课后服务等关键词结合的戏曲元素越来越常见,融入教学体系中。“发挥戏曲的美育功能,要防止以戏曲演出和知识讲授代替美育,要把美育融入教育框架设计之中,让戏曲真正发挥滋养心灵、提升审美素养的作用。”胡一峰说。
与此同时,“互联网+戏曲”带来的大流量传播,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。越来越多“互联网一代”是自己在网络上了解到戏曲而成为“曲友”“票友”的。“新媒体弥补了那些‘存留在博物馆'的艺术,比如戏曲等传播上的缺陷。年轻人和互联网的‘亲密'关系,使他们能更好地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传统艺术。”周星说。
戏曲传承实现由“进校园”到“驻校园”
高校社团流动性大,但曲社毕业的学生很多选择继续在天南海北讲昆曲的故事,有人作为免费师范生回新疆教书,在课上给学生科普昆曲;有人远渡重洋深造,在耶鲁大学加入当地曲社,继续传播昆曲。
“生旦净末丑,手眼身法步,丝竹管弦鼓,唱念做打舞。”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,讲述中华儿女的家国大义,《牡丹亭》《西厢记》等不乏清丽典雅、韵味悠长的戏词……可以说,戏曲融合了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美术、舞美、服饰、武术、杂技等多种艺术。“戏曲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,也表现传统文化的外在符号,同时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、人物形象的塑造,表达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念。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。”胡一峰认为,很多青少年戏迷,对戏曲的爱如同投石于传统文化之湖,泛起层层涟漪,引发他们对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的兴趣。
青少年学戏,对身边的家长、同龄人会有一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影响。陈艳丽表示,“金帆京剧团的孩子学京剧后,很多家长从无感到了解、再到喜欢戏曲,后来直接用孩子唱京剧的片段做手机来电铃声”。乌达木的妈妈说,孩子学京剧之后,自己为了陪他,走进剧场听戏的次数更多了。
郑庭绎一开始喜欢日本的舞剧和能剧,感慨其精彩之余,他好奇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也有歌舞戏剧类的艺术,抱着这种想法,他找到了昆曲,并因为昆曲而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促成他来北京学古代文学,并一路读到博士。
在手机音频分享平台“喜马拉雅”上,京剧、豫剧、秦腔等名家选段,都有近3000万的播放量,这类手机音频软件保存了各派戏曲的珍贵录音资料,戴上耳机就能沉浸在戏曲名家的唱段中。“我经常在抖音、快手上看京剧,还会在喜马拉雅上听已经过世的李宗义的《大闹天宫》。”三年级的乌达木说。
抖音、快手、B站等视频平台上的戏曲“名场面”片段更是常突破百万播放量,而且视频平台往往会有意扶持传统戏曲类视频发展。今年初,B站播出了一场以戏曲为特色的元宵晚会《上元千灯会》。快手直播推出“今朝我登场”与“戏曲大师父”两个戏曲直播IP,让直播间的观众感受到戏曲魅力,单场直播看播量达152.8万,获得点赞188万次。
“看了大闹天宫这出戏之后,我就有兴趣看四大名著了。”乌达木说,爷爷奶奶为了帮他理解唱词,会给他讲很多历史小故事。他不但爱听,还会用在作文里。
踢腿、开胯、耍棍……这些是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三年级学生乌达木六年来的日常,他从三岁半开始练京剧基本功,如今依然保持每周末七、八个小时的训练强度。
“我想昆曲应该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,体验过昆曲魅力的人,哪怕之后偶尔能想起来了一句曲词,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。”以雅昆曲社成员陈耘之说。今年开始,以雅昆曲社推行“传帮带”计划,每位老社员带几个新成员,针对每个人学昆曲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材施教。已经工作的老社员周末依然愿意抽空教师弟师妹,只希望为昆曲艺术薪火相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
